如何科學選挖竹筍
作者:admin 發(fā)布時間:2019-05-05 瀏覽次數 :
一、要看成筍時間。竹農有“九前冬筍怕春雨,九后春筍喜春雨;九前冬筍迎春爛,九后春筍清明出”的經驗總結。竹筍受季節(jié)氣候的影響,以“冬至”為界,“冬至”以前形成的筍稱為冬筍,冬筍大多難過春雨關,成竹率較低,宜挖不宜留;“冬至”后形成的筍稱為春筍,春筍能迎春雨破土而出,成竹率高,宜留不宜挖。春筍出土后要經常檢查林地,發(fā)現退筍要及時挖掘。
二、要看竹筍形狀。挖冬筍的最佳季節(jié)是“冬至”前后,如挖掘過遲,難免傷害已萌發(fā)的春筍,影響成竹。如因天氣不良或勞動力緊張,挖筍時間稍推遲時,則要以筍的形狀來判斷挖留。竹農的經驗是:“兩頭尖、中間彎,逢春爛成醬;上頭細、下頭粗,春來成新竹”。如果筍形彎曲,兩頭尖、扁,或筍籜老化松散的,說明幼筍發(fā)育不良,應挖掘;若筍的莖部豐滿呈“寶塔形”,根系發(fā)達,應留不應挖。
三、要看立地條件。“高山筍不優(yōu),平地筍成竹,坡上出鉤竿,坡下出良竹”。挖筍還要看立地條件,一般竹林地勢越高,竹筍營養(yǎng)條件越差,生長發(fā)育緩慢,出土遲,成竹率低,竹材質量差,可適當多挖;平地竹林的幼筍大多營養(yǎng)條件好,生長發(fā)育快,筍粗壯,成竹率高,可多留少挖。